安博体育电竞ios

电机资讯

电机资讯

口述纺都 后记:我们感慨和感激致敬所有的朋友们

发布时间:2024-03-28 05:31:57来源:电机资讯

  一块布兴起了一个产业,一块布托起了一座城市。在中国轻纺城冠名30周年之际,本栏目联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连载由郑雅萍研究员领衔主编的《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一书。该书收录了100位与轻纺城发展有关的决策者、管理者、见证者等人物的故事,多视角反映纺城发展轨迹、体制改革、经济贸易,全方位展示中国轻纺城改革发展历史。藉此让纺城故事和纺城精神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以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纺织的起源相传始于嫘祖养蚕冶丝,从古及今,华夏儿女用智慧与勤劳织成经纬历史;纺、染、织、绣、印无一不是东方大国文明的载体和呈现。如果把文明比作一块“大布”,那么纺织不仅像经线一样纵贯千古、形影相随,而且像纬线一样,横贯交织、丝丝入扣。我们正常的生活一日也离不开纺织。

  人的勤劳与纺织科学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纺织业变革,使“纺织”本身,从最初单纯的“衣食住行”之首“衣”中脱颖而出,其“纺、织、染、整”整个产业链内涵得到延展,应用领域也突破性地延伸到了军事、航空、电子等各类新领域,使“纺织”二字深深打上文明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时代烙印,成为一个历史悠远长久、积淀深厚又紧跟时代,几与人类文明及尖端科技相始终的独特领域。不仅如此,“纺织”中的“经纬”这一概念,近乎成了一个哲学概念。“经”与“纬”,作为一个二元概念,彼此相辅相成,它的深层意义在于:两个不同性质的线,一条经线,一条纬线,彼此相交,最终产生出一个质的飞跃——布或类布材料。

  绍兴柯桥,“托在一块布上的城市”,纺织产业是其传统、支柱和富民产业。早在隋唐时就有“越罗”名扬天下,到明清时更是“时闻机杼声、日出万丈绸”。改革开放以来,绍兴柯桥的轻纺市场慢慢形成,到1992年冠名为“中国轻纺城”,“日出华舍万丈绸”织出了国际纺织之都。

  在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期间,2012年4月18日,浙江工业大学与绍兴县(柯桥区)人民政府签约共建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明确新校址从杭州搬迁至绍兴柯桥。2013年9月20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第一批新生正式入住绍兴柯桥校园。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十三五”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打造“一流区域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全体师生围绕“面向需求、产教融合、开放办学、一起发展”的办学理念,秉承“尚德致知、敢为人先”的院训,实施“融入绍兴、依托母体、内涵发展”的“三大战略”,实现“人才、学科、服务”三位一体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朝着一流的区域性应用型大学不断奋进。

  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学院组建特色团队积极融入地方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布商研究中心”就是这里面之一。该中心成立以来,立足绍兴和柯桥,围绕“布”“商”“都”的核心主题,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发展史研究。

  为献礼中国成立100周年,由绍兴市布商研究中心负责人郑雅萍研究员领衔撰写的《中国轻纺城发展口述史》,历时8个月,对“中国轻纺城”这一纺织行业和市场的典型案例和现象进行了系统性、别样性的回顾,为“中国轻纺城”乃至整个纺织产业,留下了一本具有历史价值的专业文献资料,期待细细阅读与品味。

  在本书的前期策划中,我们得到了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口述史学会副秘书长张连红,东华大学教务处长、教授姚卫新,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陈文华的悉心引领;浙江省社科联一级巡视员邵清,时任绍兴市社联党组书记、主席、社科院院长柳巨波,绍兴市社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晶,时任柯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永杰等也分别给予关心指导,使我们没走太多的弯路;在选择采访对象的过程中,我们先后得到了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柯桥区经信局、区科技局、区商务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区工商联等单位负责人的全力支持,使我们的采访覆盖面较为广泛而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具体采访过程中,除了上述单位部门的继续协同,我们还得到了柯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社联、区史志办、柯桥传媒集团和柯桥街道、钱清街道、安昌街道、夏履镇等的积极配合,使我们的访谈工作能够顺顺利利地进行……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的各界人士,有的远在美国、加拿大,或在北京、南京采用电话连线形式接受访谈,有的出差在外专程赶回柯桥接受访谈,有的访谈后又主动要求补充相关联的内容,有的在审阅中多次修正素材,有的则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重要的信息线索、珍贵的史料照片,有的因为不太会表达要求孩子现场“解释”……特别是纪根立书记专门在杭州接受访问、后又几度审稿修改,还有茹关筠、濮耀胜等几次来校给予指导、协同联络,诸剑明、方优美两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接受访谈,冯华林给予全面指导并多次帮助对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陈瑾组织商会协会负责人集体走进之江学院方便我们访谈,高建华陪同我们团队人员寻访“四大花王”,潘建华委派徐金玉到市场摸排经营户访谈名单,冯文华多次给小组成员培训采写要领,寿志平为访谈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和背景资料,许可可为书稿中的历史事件、人物、数据等信息予以仔细的核实和修正,李武军还在书稿文字提炼、文本统稿等方面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从而使我们小组成员在业务交流中不断形成共识和提高……

  在访谈名单提供、沟通联络、文稿核校及特约撰稿等环节中,任宏亮、何其洪、周智敏、钱苗娣、陈广见、章慧娟、寿志平、娄东寅、王叶刚、俞小炜、谭科、陈勤、徐俊、陈百干、何鸣雷、朱利奇、赵奕芳、章承福、陈金鲤、裘华源、徐舒、王强、尉小华、裘裕顺、吴军、朱兰萍、喻伟祥、黄锡云、王征宇、陈月芳、王姝、黄新明、张剑平、刘欲丹、王华樑、徐雪引、顾建光、朱建栋、沈晓莉、高丽萍,等等,都先后给予我们充分的帮助和及时支持……对于以上机构和人士的呵护抬爱和友情合作,我们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访谈过程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在中国轻纺城的发展中,就是有那么一群决策者、管理者、企业家、经营户、商会负责人、新闻媒体朋友等,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以不同的视角全方位而又深入地展现中国轻纺城在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进程和发展成就,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独具特色、熠熠生辉的专业魅力和敬业精神,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千山万水、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二次创业”、“三次创业”的创新进取、开放合作、放眼未来的国际观和全局观都是惊人的一致——中国轻纺城的发展,其实就是浙江人秉承“红船精神”、展现“重要窗口”、努力“领跑竞跑”和敢闯敢干、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一个典型和缩影;“百人百篇”,以另类视角,素描和印证了这种历程和气质。

  “绍兴县(柯桥区)精神”同样感召和激励着我们。期间,我们团队也克服了各种困难和临变,如外商受访者大部分能听懂中文但不会说中文,有的受访者只会讲绍兴方言,有的企业家因为生意繁忙几次改变访谈时间地点甚至一度“失联”;更有遗憾的是,我们虽已釆访了印度商人凯瑞姆、柯桥街道福东社区周青美、企业家吴汉、市场管理人员朱建栋、经营户赵伟等,但因出版时效、个人意愿和疫情防控等因素,最终没有收录到本书中;而由于时空变迁、邀约不便、版面制约等原因,又难免与更多的重要人物、节点人杰、功勋人选“擦肩而过”——无论是关键时期的高层决策者、还是默默无闻的基层践行者,也包括成千上万的普通建设者、经营者、支持者。然而,他们的担当和智慧、精神和力量,中国轻纺城不会忘记,我们在访谈中也充分感悟并领略,所以同样值得尊重和分享……在此,除了崇高致敬,我们也深表歉意!

  本书的采编和出版,我们还需要感谢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袁亚春、部门负责人吴伟伟和责任编辑杨茜,为整理、排版及编校等做出的不懈努力,周旭教授为本书封面题写“口述史”三个字,陆少坎为本书设计插页图案,“中国轻纺城志”编委会为本书插页提供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为了更直观反映中国轻纺城的历史,书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中未一一标注出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我们的团队在辛勤劳作中也拓展了业务领域、丰富了人生经历,如周群芳、张增祥在书稿最后核校阶段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参与访谈整理工作的20多位研究生和本科生,不但丰富了知识和阅历,而且上了一堂生动的社会实践思政课。

  由于课题量大面广,且成书时间较紧、专业能力有限等原因,本书还有诸多可完善之处,恳请广大读者赐教,以利我们择机补正、提升。